助力双碳目标,以“阳光·低碳社区”为赛题的202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于2022年1月10日召开终评会,揭晓获奖作品。本届竞赛首次采用实地建设和概念设计结合的方式,选择西藏班戈县青龙乡东嘎村低碳社区实地建设项目和“零碳社区”的概念设计项目。竞赛共收到有效作品149件,经过三轮评审激烈角逐,由崔愷院士领衔的国内外顶尖学术专家组成的10位评审专家组,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两名,二等奖四名,三等奖八名。其中,重庆大学提交的《藏街隐屋》作品获得实地建设项目一等奖,厦门大学提交的《归源谷》作品获得概念设计项目一等奖。
重庆大学《藏街隐屋》获得“西藏班戈县青龙乡东嘎村低碳社区实地建设项目”赛题一等奖
2021台达杯竞赛主题围绕国家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战略目标,贯彻落实能源利用转型,推动低碳社会发展、建设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,将低碳、绿色、可持续理念融入社区建设中。评审表示,《藏街隐屋》从规划和建筑方面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做了积极响应,内外商业街区设计巧妙,屋面针对性的对太阳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利用。《归源谷》设计非常有创意,将城市垂直农业与建筑巧妙结合,打造包含能源供给、水循环、绿化、交通的零碳技术体系。
厦门大学《归源谷》获得“零碳社区”概念设计项目赛题一等奖作品
本次台达杯竞赛围绕“阳光·低碳社区”主题,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,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寻找“低碳社区”的路径,使得太阳能建筑成为可供观摩、可经受使用检验的建筑实体,让社会大众可感知、可体验这些示范建筑,推动清洁能源等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,让科技走进生活惠及民生。西藏班戈县青龙乡东嘎村低碳社区实地建设项目计划建设为集居住、旅游接待为一体化的低碳社区,竞赛要求参赛者在给定的竞赛用地范围内设计文化广场、商业街区、牧民定居住宅及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,总建筑面积12000㎡左右。“零碳社区”概念设计项目则不设定具体地点,要求参赛者在世界范围内任选城市(可真实存在或虚拟假定,但应符合物理规律),打造300m×300m的零碳社区,满足1000~3000人在社区中的居住与工作生活。
本届竞赛终评会采用答辩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展示作品设计内容,也能够使评审专家能综合评价竞赛作品。10日上午,进入决赛的18个团队在线上通过图像、文字、语言与视频等多元方式展示阐述作品,并回答终评会现场评审专家组提问。专家们在关注作品设计与技术应用创意的同时,注重设计与技术应用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。10日下午由崔愷院士、杨经文博士等十位国际评审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连线,历经3轮评选和讨论,最终选出本届竞赛的综合奖作品共计74项。
竞赛终评会采用线上汇报和答辩,并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评审
本届竞赛的评委团队阵容强大,包含国际专家组:马来西亚汉沙杨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、2016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杨经文;澳大利亚科技与工程院院士、澳大利亚勋章获得者、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Deo Prasad;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Peter Luscuere。国内专家组: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愷;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钱锋;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黄秋平;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仲继寿;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、教授宋晔皓;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冯雅;AECOM亚洲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。这些重量级评审专家为竞赛作品把关,确保了竞赛的学术水平。
202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由国际太阳能学会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,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,台达集团独家冠名。竞赛自2005年开赛以来,累计吸引了全球9345支团队报名参赛,组委会共收到提交有效作品1873件,竞赛的获奖作品深化设计后,已有5项作品落实建成,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。
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,面对刻不容缓的气候变化形势,应共同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为行业智慧的共享平台、新能源应用服务平台、获奖作品的实践平台、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、低碳理念的传播平台等作用也日益显著。组委会将继续深化竞赛的平台作用,期待更为精彩的后续活动。
进入本届竞赛终评的参赛团队合影
附:202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名单
奖项 | ID | 作品名称 | 单位 | 成员 | 指导老师 |
一等奖 (实地建设项目) |
100506 | 藏街隐屋 | 重庆大学 |
李睿晨、何嘉琦、 谢冲、冉铖李、王文轩 |
张海滨、李臻赜 |
一等奖 (概念设计项目) |
100373 | 归源谷 | 厦门大学 |
田琳琳、姜丹、 王公睿、许烁钰 |
石峰 |
二等奖 (实地建设项目) |
100291 | 风下旅人 | 南京工业大学 | 王远航、席斌、蔡天舒、潘鹏宇 | 薛春霖、罗靖 |
100479 | 光的致意 | 西北工业大学 |
李文强、张一鸣、 杨敏敏、谭景柏、张入川 |
刘煜 | |
二等奖 (概念设计项目) |
100332 | 与海共舞 | 华北理工大学 | 王岳、边新元 | 孙嘉男 |
100551 | 能源控制实验站 | 浙江工业大学 | 黄佳怡、倪子璇 | 仲利强 | |
三等奖 (实地建设项目) |
100320 | 光·窖 | 重庆大学 |
丁阳权、冯磊磊、 龙泓昊、冉大林 |
周铁军、张海滨 |
100376 | 格桑社区 | 河南工业大学 | 杨新哲、姚其郁 | 张华 | |
100424 | 故土·亲尘 | 南京工业大学 | 严凡辉、高兴、唐超、邓棋 | 刘强 | |
100485 | 向阳 | 重庆大学 | 田彬、吴凡、张栩峰 | 周铁军、张海滨 | |
三等奖 (概念设计项目) |
100296 | 疆域零城 | 东南大学 | 徐明昊、李帅杰 | 杨靖、李丹 |
100355 | 巨构社区:律之海 | 联创新锐设计顾问(武汉)有限公司-高扬工作室 |
阮立凡、郭艳春、 何强、颜端帅 |
高杨、刘晓锋 | |
100361 | 生生不息 | 浙江大学 | 潘翼舒、华颖、张彦彤、赵宇杰、陆文凯、李志伟 | 罗晓予、高峻 | |
100546 | 衣聚·宜居 | 广州大学 |
潘烨成、潘珏宜、 郑宇豪、朱倩婷 |
席明波、万丰登 | |
优秀奖 (实地建设项目) |
100015 | 暖巢 |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|
武玉艳、高新萍、 杨晴、巩博源、张莹 |
陈景衡 |
100054 | 寨心·光·聚 | 北京建筑大学 | 李昊雨、范青楠、张雪彤、秦宇航、黄文哲、赵谦祥 | 俞天琦、丁光辉 | |
100069 | 伴日——低碳社区综合体设计 | 石家庄铁道大学 |
马远林、阎丽伊、 王慎薇、刘佳、张偌涵 |
高力强 | |
100072 | 引璨流光 | 天津大学、河北工程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 |
赵时、张玉琪、 郭嘉钰、周文宇 |
刘家韦华、张伟亮、侯万钧 | |
100100 | 念青 | 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、南京大学 |
李婧、李玉盟、齐琪、 蒋东霖、李敬良、桑弘翼 |
李晓丹 | |
100118 | 向光 | 福州大学 | 张嘉倩、曾雅清、林凯思 | 王炜、赵丽珍 | |
100129 | 藏进太阳里 | 河南工业大学 | 郝旌潮、胡梦娇 | 马静 | |
100140 | 沐光 | 河南工业大学 | 韩楚玉、王璐 | 张华 | |
100148 | 藏纹新译 | 福州大学 | 余宜冰、张颖晖、周益萍 | 邱文明 | |
100238 | 藏时风光 | 新疆大学 |
王珂、黄志铮、 张朔、朱紫悦 |
塞尔江·哈力克、艾斯卡尔·模拉克 | |
100276 | 阳起风落 | 昆明理工大学 | 张浩然、刘梓涵 | 谭良斌 | |
100288 | "沐"色·“阳”幡 |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|
李秋儒、张岩、 陈文霜、杨晋 |
何泉 | |
100352 | 行寻圣湖,游居光筑 | 南京工业大学 |
张子裕、许碧康、 宁娇荣、蔡雨辰 |
胡振宇、王一丁、薛春霖 | |
100358 | 坛城·融光 | 东南大学 |
杜舰、姜雨、邓立瑞、 赵雨濛、林子琪、葛祎明 |
沈宇驰、王伟 | |
100371 | 光环·藏腔 | 重庆大学 | 王妍淇、张雯、凌嘉敏 | 周铁军、张海滨 | |
100382 | 回聚 | 福州大学 | 陈彦儒、陈潇语、李匀思 | 邱文明 | |
100388 | 匡郭/织轨 | 山东建筑大学 | 刘锐捷、郑仲意、杨雪娴 | 房涛 | |
100389 | 聚·星空之下 | 南京工业大学 |
孙之桐、肖瑶、 沈冰珏、励姿玮 |
薛洁、刘强 | |
100400 | 廊桥日暖渡游人 | 南京工业大学 |
杨华婷、吴相礼、 顾迦艺、字月婷 |
林杰文 | |
100407 | 风拂经轮 | 新疆大学 |
冯慧玉、宋俊慷、 李砖砖、刘西南 |
滕树勤、王万江、潘永刚 | |
100412 | 风回-路转 | 苏州科技大学 |
李若天、李金洋、 金在纯、邹庆泽 |
刘长春、陈守恭、高姗 | |
100436 | 暖厅-聚能 | 重庆大学 | 杨瑞航、曾俊鸿、蒋铁 | 张海滨、周铁军 | |
100476 | “盒”“光”同尘——西藏班戈县青龙乡东嘎村低碳社区设计 |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| 李世萍、李舒祺、卓金明、许浩川、周超超、苏湘茗 | 李涛、张斌、朱新荣 | |
100498 | 风涌墙阻 | 吉林建筑大学 |
孙思雨、邓凯元、 刘乃歌、李祎平、张淑婧 |
赫双龄、周春艳 | |
100514 | 万物生 | 河南工业大学 | 罗雪松、王珍 | 张华 | |
100569 | 碳固·能转 | 重庆大学 | 高博、朱可迪、罗犇 | 周铁军、张海滨 | |
100574 | 融合社区·阳光市集 | 华南理工大学 | 兰良建、梁今浒、张俊哲 | 王静 | |
100586 | 斯贝阔罗 | 湖南大学 | 刘奕辰、徐子牧、邓紫岚、康旭东、吴伯超、周浩 | 徐峰、严湘琦、彭晋卿、李洪强、周晋、肖坚 | |
100591 | 轮回之径 |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| 李小转、邵红、王奇鹏 | 李涛 | |
100634 | 向阳而生,逐光而行 |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|
雷珊珊、梁欢、 何秀敏、郑何山、雷宸骁 |
何泉 | |
优秀奖 (概念设计项目) |
100014 | 田园“彝”居——以水为介质的太阳能和风能循环系统社区 | 四川农业大学 |
宋文雯、黎德伦、 王昱晴、方钦 |
董翔宇、陈川、张丽丽 |
100031 | 风曦 · 满居 | 沈阳大学 |
沈鑫、石广、万金波、 朱梦龙、王雅萱 |
赵雪峰、孟晓雷、滕凌 | |
100038 | 归园·田居 | 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 |
赵嘉诚、张尚书、 桑弘翼、王嘉宇、 李吉福、陈雨鑫、宋怡 |
李晓丹 | |
100041 | 三“R”零碳太阳能社区 | 天津大学 | 曾婧 | 刘刚 | |
100108 | 零碳社区 | 沈阳建筑大学 |
谭福利、葛云凡、 王俊杰、孙欣欣 |
赵钧、高德战 | |
100197 | 零碳·侗寨 | 广西科技大学 | 吴起霖、莫静梅、郭孔洋 | 叶雁冰 | |
100220 | 浅草托岳 | 三江学院 |
陈俊安、舒宏达、 刘旭、杨豪广、张佳峰 |
焦自云、金方 | |
100245 | 后疫情垂直社区 | 郑州轻工业大学 | 曹屿 | 李晓阳 | |
100274 | 城间一绿 | 西北工业大学 |
韦海璐、宋郭睿、 张锟、袁家硕、曹瑞、段恒玮 |
邵腾、王晋 | |
100275 | 芯 社区 | 西安科技大学 |
王奕文、 曹宝贵、叶文杰 |
孙倩倩 | |
100293 | 零荷博益 | 浙江大学 |
徐珂晨、沈奕辰、 吴浩麒、姚双越、 孙竞超、王子煜 |
吴津东 | |
100299 | 零社模方 | 天津大学 |
马成俊、曹梦莹、 杜照怡、纪雨辰 |
朱丽、霍玉佼 | |
100304 | 城市地衣零碳社区 | 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 | 陈文博、昂媛媛、叶一帆 | 郑利军 | |
100317 | 流动之“环”——基于智能化平台的意识型零碳社区设计 | 郑州大学 | 高樱嘉、郑钰杭、杨雨欣 | 付孟泽、吴迪 | |
100322 | 缝合·社区——大理零碳社区 |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天津大学 |
刘潇天、李佳骏、 陈曦玥、韩志琛 |
李伟、刘魁星、刘婺 | |
100324 | 森之谷 | 西安交通大学 |
郭龙、岳文茹、 郑潇莹、王球锋 |
王宇鹏 | |
100326 | 生土楼"埂与生" | 合肥工业大学 | 朱占威、陈果、沈曦煜、方阳开、王涛 | 王旭 | |
100353 | 共享办公 | 南京工业大学 | 陈悦妍、谢燕婷、华蓓蕾 | 郭兰 | |
100372 | 不期而“寓” | 南京工业大学 |
于洋、顾他一、 吴一舟、滕苏彦 |
薛春霖、罗靖 | |
100380 | 江风摇巷 | 三峡大学 | 吕诗祺 | ||
100386 | 绿意·环生 | 广州大学 |
李莹莹、林绮琪、 陈伟霖、谈浩然 |
席明波、万丰登 | |
100406 | 纳兰住集·向阳而居 | 内蒙古工业大学 | 夏凡、王璐瑶、王端阳、蒲云云、孙子璇、乌润 | 杨春虹 | |
100416 | 叠榭•回环——基于空间重组理念的能量自循环零碳社区设计 | 福州大学 |
殷一心、李思静、 郑宣亮、许雯芳 |
吴木生 | |
100463 | 生长工厂 | 南京工业大学 |
黄灿光、张逸凡、 魏然、张华振 |
林杰文 | |
100480 | 旧城新衣——基于岭南湿热气候的广州老旧小区零碳改造探索 | 华南理工大学 |
庄霖、岑劲衡、 倪立巧、王小瑜 |
林正豪 | |
100504 | 何不归故里 | 山东科技大学 | 孙培竣、吕希萌 | 王雅坤、郭清华、夏斐 | |
100550 | 阡陌交通 | 北京交通大学 |
刘时羽、覃泷莹、 陈香合、孙钰洁 |
周艺南、董玉香 | |
100563 | "厂·能"零碳社区 | 广州大学 |
刘和靖、吴达逊、 罗雨晴、蔡晓莹 |
席明波、李丽 | |
100611 | 告别孤独的零碳社区 ——基于“共享”理念的定制化社区 |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(集团)有限公司 | 聂大为、杨喆雨 | 陈易 | |
100632 | “芯”院里——基于碳中和视角下的社区设计 | 青岛理工大学 | 王子璇、张敏 | 李岩学、高伟俊、张洪恩 |